虚怀
美丽高挑的体操女将法拉安在东运会中为我国夺下6面金牌﹐载誉而归之际﹐国人热衷讨论的不是如何栽培接班人﹐而是非议举手投足间体操服难免移位的一小段视频或照片。
据知﹐最为网民津津乐道的是女将在空中飞起﹐双腿呈V状的那张照片。像这样的一张照片﹐本该成为体操界的经典﹐但是看在“色眼人”的眼中﹐就变成了“儿童不宜”照。
某报章在做跟进报导时﹐针对大众津津乐道的这张照片这样写道﹕“隐约可见阴道形状……”如今事件发展到连女性阴道都可以看得见﹐实在不是普通的夸张。到底是执笔人一时手误﹐还是另有喻义﹖
我个人的看法是﹐从“隐约可见阴道形状”这样的字句报导看来﹐媒体在这件运动员“衣着暴露”和“遮羞”的事上要负起相当的责任。因为媒体除了传达消息外﹐同时也扮演教导角色。刻意刊登让当事人感到难受的照片﹐是二度伤害﹔而刻意让读者温习争议照片﹐是出于唯恐天下不乱心理。
如果媒体赞同那是一张女将竭尽所能﹐充分发挥水准的特写镜头﹐就不应该在女运动员的衣着上大做文章﹐或投读者所好﹐火上浇油。
如果媒体有同理心﹐对拍摄到运动员不小心走光的画面或镜头必然感到抱歉﹐或心生怜悯。那么﹐媒体应该会为了保护运动员的感受而认真审核这张可能被评为“不雅”的照片--抽起不登。
如今﹐因为媒体对特写镜头不当的处理﹐人们竟把焦点放在别人的隐私处。那似乎向读者炫耀自己是只宫中壁虎﹐做别人做不到的事﹐看别人看不到的事。最为遗憾的是﹐大众被灌输侵犯隐私是一种乐趣。
媒体告诉我们﹐有一种人喜欢偷拍女人的裙底风光。我认为﹐采用新闻人物不慎走光的照片以飨读者(观众)﹐心态和偷拍者一样--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作为人家的好朋友﹐当我们发现包住对方臀部的裤子破了一个大洞﹐露出里边长满黑斑的内裤﹐我们会忍心请旁人来“观赏”吗﹖假如我们是个有良知的人﹐又是个“真正”的朋友﹐我们一定不忍心他出丑﹐而且必定设身处地为他着想﹐立即替他掩盖﹐保护他。
媒体的力量在于可以把一个人捧上天﹐也可以把他摔进地狱。媒体的问题是﹐明知道自己有着这方面的能耐﹐却是不能自制﹐伤及无辜。媒体同仁实在要小心谨慎。
我们明白“非礼勿视”在讲甚么。我们更要明白“非礼物传”的道理。若坚持在“非礼”的事上“逆行”﹐恐怕只会助长了网民的暴行。想想﹐在这样的事上“助纣为虐”﹐有甚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