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庭河

Advertisement

说实话,马来西亚的种族关係到底是较好还是较差呢?这恐怕还真的不好说,尤其得看您把它放在哪个標准上做衡量。比之外国,我们其实有较好的一 面,但似乎也有较差的一面。后者主要是制度化歧视造成蛮多非土著和被忽略的土著心存不满,多少影响了族际关係,偶尔还滋生摩擦,但又不至於动輒引爆如刚於 刘蝶广场发生的骚乱。

吉隆坡刘蝶广场事件也许就如513、甘榜拉哇、甘榜美丹等先例,虽具族际积怨和摩擦基础,然会升级成骚乱,实际上还得「归功」於关键时刻,一些不管 是否夹带特定议程的人士乘机煽风点火,乃至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和动员暴徒出来搞破坏。政府若真的有意愿治本,实有必要对这些案件开档做客观、严谨的犯罪 学研究,然后公佈报告,而非老是重复「族际关係脆弱、应珍惜社会和谐」之类的空洞官腔。

质言之,只要保障公民平等权益的自由化、民主化无法到位,社会上难免会积累一些不满情绪。遗憾的是:如此其实並非根源於——或在解决方案上可超越僵 化的族群套式的「社会不公」,往往被部分当权者蓄意转移、扭曲、渲染成「族际问题」,然后再利用之构建本身有须持续被赋权的合法性。悲哀的是,如此刻意 「种族化」的说辞,民间也有不少人毫无反思地附和、响应,以至於盲陷族群套式来解读及参与政治。

更糟的是:今天不仅「种族化」,部分当权者还开始蛊惑、怂恿人民墮入「教群套式」,即把部分「社会不公」玩转、牵扯成宗教之间的「竞爭」、「矛 盾」,再用手上的权力推动所谓「宗教化」,企图塑造本身「宗教护卫者」的形象以钓取民粹资本。同样叫人无语的是民间也有不少人开始附和、响应之,弔诡地把 原本普世、博爱、公正、和平的宗教狭化成某种「我群」的身份象徵和政治符號,乃至妖魔化他者的工具。

於某种程度上,不得不承认当权者的手段確是高超,以至民间一些知识分子也惯於条件反射地顺著族际或教际断层来解读社会不满,有时更「无辜」地沦为有 问题之政策的支持者及辩护者——包括那些可笑地老爱「各打五十大板」者。质言之,当下的现实是:不管民间有多少人身体力行地推崇、营造族际和教际和谐,只 要掌权者双手还在紧掐著自由和民主,种族化和宗教化始终都是其可任意用来巩固政权的王牌!

前一篇新闻搭建东西文明对话桥樑──「21世纪东方文化论坛」雄心勃勃
下一篇新闻求职市场萎缩,哪类人才最「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