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美里16日讯)“贸然及缺乏事先完善的准备,包括肢体与物资上,是登山客受困山林的主要原因。”
有句话说“欺山莫欺水”,“困山”可能存活的机率较受困河川或海上高,问题出在人为,登山者或远足一群,必须事先对自己能力范围及整个旅程路线,存有基本概念才能前行。
科技发达的今天,不论是国内外的远足或登山景点,民众都可轻易透过网络取得资讯,包括国内所有国家公园或其他非保护区的探险路线都可找到。
衡量体力免害人害己
结伙远足或是山林徒步,除了面对问题时,可以互相千迁就及协助,唯民众本身在出发前,对小队或队友的体力及能力,必须事先自我评估和衡量,确保不会拖累他人及危害自己。
林梦自由登山人及野外受好者蔡永兴今日受访时表示,基本上一个活动出发前的规划非常重要,只有最全面的准备,才能避开大部份的人为风险。
蔡永兴表示,出发前进行完善的行程规划,包括对所有队员的肢体能力自我衡量和评估,可助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发生。
他说,既使是一天或多天行程,不论是远足或登山,都必须对行程的安排、地形结构及天气或其他可能构成意外因素作出考量,确保所有团队都能力完成。
他披露,各种户外非比赛性质活动,参加者最大的目的是为聚首,透过集体活动享受与亲近大自然,确保活动过程是安全及所有队员尽兴而归最重要。
“启程前的准备实际上一点都不得马虎,既使是短至一天或半天行程,或者是多天的行程,更是要特别留意。”

“队中英雄”拖累大家
他指出,当然越多天的行程,队员对行程及安全考量事项必须作出更多严谨,避免人为疏忽,甚至遗漏问题,构成生命受到影响,尤其是自需的药物配带。
“甚至有些自认可成为‘生还者(Souvivor)’的,他们可能想以自己的肉体,以实际环境与旅程艰辛考验自己的最大局限,可能一时想当上队中英雄,结果造成拖累了大队人马。”
他说,虽然只有一天或半天行程,基本上,不论是充饥食物、饮水、药物及手电筒等都必须备足,以备一时之需,往往很多时候,一些远足或登山者他们不是此想法;可能有人认为,山林里肯定可以找到清洁水源,因此无需加重背包,最终出现状况。
至于高度只有465公尺的蓝卑尔山峰,对非一般的山林健行者,单程7.3公里的步程,面对起伏高低不平的地形,登山前除了肢体或物资上未作足准备功夫,最终可能面对体力透支,或耗尽干粮及饮水问题。
从蓝卑尔国家公园总部出发的蓝卑尔山峰山径,启程的首个阶段山坡,就让部份人士捏把冷汗,其中在蓝卑尔山峰与班都山峰交界处后的山路开始出现挑战,尽管沿途有3个瀑布,高低不平山地,是一般民众耗费大量体力,其中攻顶最后的1.2公里路段,山径比较难走,包括需靠绳索攀上山峰。
蓝卑尔国家公园的两条山径都非常适合民众健行,除了7.3公里的蓝卑尔山峰,另一条较短的山径是班都山峰,路程较短及地形缓和,较适合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