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央视年度「3·15晚会」曝光多起危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包括厂商透过香精勾兑出「泰国香米」,和有毁容疑虑的美容针,以及直播平台骗局、风景区危险设施、诈骗讯息、窃听追踪APP、农田建设的地下漏洞等。
据中国央视报导,位于安徽淮南市寿县的永良米业,和另一家安徽香王粮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淮南市楚丰工贸有限公司,贩售「二代泰国香米」或「泰国茉莉香米」、「泰香米」等产品,但永良米业刘姓经理表示,「我们从来不做进口」。
经揭露,这些大米都来自安徽本地,但包装却标示原产地泰国,香味则是透过没有标签的「香精」调配而来。安徽香王粮油食品的李经理承认,已经调了很多年,一年能卖1000公吨。
这些卖米企业购买的香精来自上海张江地区,据报导,上海朗枫香料有限公司一名郭经理在回应食品添加剂生产环境不合格问题时说,「老鼠到我这里面干什么,熏都把它熏跑了。」

安徽香王粮油食品公司假香米问题遭曝光后,肥东县市场监管、公安等联合执法组第一时间赶至现场,已对该企业进行查封,对所有大米及其它原料等现场封存。该公司法人代表已被公安机关传唤到位。
除了香精大米,报导还曝光,近年一批批打着化妆品名义的美容针剂流向中国市场,出现在各类医美、化妆品展会上,批发给美容机构,最终被注射到消费者的脸上,利润可高达十倍。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主任医师郭鑫表示,标注「妆字号」的产品只能用于涂抹,不良商家当成注射产品,会引发皮肤红肿、破损、发炎,甚至无序生长、变形、毁容。业者明确知道他们的产品只能涂抹,但回应「我卖菜刀的,你拿去杀人,跟我有关系吗?」
除此之外,「3·15晚会」还曝光,直播平台有直播主专门骗老人买「神药」,对消费者喊爸爸、妈妈、阿姨、叔叔博感情,却只是昂贵的普通食品,也有不良业者以杜撰价格、虚构专家、夸张疗效高价向老人兜售廉价保健药品等。
另外,报导也提醒,很多手机中一键删除、格式化、恢复出厂设置等功能不一定有效,存在数据讯息安全保障风险;部分免费破解版APP,实际上却可能是追踪器、手机窃听器,不当收集用户数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