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多名在野党议员包围佐籐正久(左2),伸手挡住其视线,不让他阅读文件,阻止他主持会议,场面一度混乱。

(东京18日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2/3民意反对,强推新安保相关法案。儘管安倍信誓旦旦保证,法案乃为保护日本,但民眾和舆论忧心,法案缺乏施行细则,解释权全在政府手上,不但动摇日本法制基础,更恐怕让日本捲进国际纷爭。

Advertisement

二战后日本制订《和平宪法》,第9条明订日本放弃战爭、不维持武力、否认宣战权,且没有集体自卫权。然而去年日本內阁会议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安倍宣称,国际环境正快速改变,加上中国崛起,日本须拥有防卫能力。

动摇法制基础

日本学者认为,安倍以內阁会议形式重新解释宪法的集体自卫权,且不惜以撤换內阁法制局长的方式铺路,已动摇日本法制基础,新安保法根本违宪。然而安倍核心幕僚对学者说法嗤之以鼻,表示政府重视保卫国家的安全政策胜於法制稳定性。

让日本民眾最感困惑的是,新安保法案缺乏清楚规范日本防卫角色的细部条文。安倍政府一再强调日本不会发动战爭,且提出「日本及盟国遭武力攻击至威胁国家存亡及国民安全,没有其他方式可排除攻击,使用最低限度武力」等「动武三要件」,还表示法案在国会两院审议超过200小时,討论已非常充分。

新安保法以「和平安全法制整备法案」及「国际和平支援法案」两大法案为主,前者包括武力攻击事態法修正案、重要影响事態法案、联合国维和合作法修正案等10项法案,后者则规范关於自卫队的派遣。但是,关於「何种程度的攻击算是威胁日本存亡」或是「何种程度可视为最低限度武力」,法案並无细则。

这意味著,解释並决定派遣自卫队与否的权力全在政府手上。安倍曾举例,日本自卫队在中东霍尔木兹海峡地区的扫雷任务,就是「集体自卫权」的展现,因为中东战事影响原油供应,將伤害日本经济。

首次安保斗爭  安倍外公下台

有日本媒体指,近日反新安保法案群眾包围国会、抗议遍地开花的反政府运动,是1960年代安保斗爭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战运动,第一次安保斗爭没能阻挡《美日安保条约》通过,但斗掉当时首相岸信介,如今站在火线上的正是他的外孙安倍晋三。

台湾《联合报》报导,1960年岸信介与美国签署「更平等」的新美日安保条约,將日本协防美国的义务明文化,但日本人认为这会让日本捲入美国人的战爭,也不满「美日地位协定」赋予驻日美军刑事免责权。从劳工阶层到学生群起抗议,从1959年到1960年超过6000场抗议集会、5000场以上游行。

1960年5月19日安保修正案在眾议院委员会强行通过,翌日在院会过关,反安保斗爭力道一举衝高,560万民眾走上街头。

国会周边连日被包围,学生、民运人士、右翼团体、警察的小衝突不断,一批脱离共產党的学生主导「全日本学生自治会总连合」(全学连)包围羽田机场,迫使前来协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日行程的白宫官员仓皇逃离。

1960年6月15日全学连成员衝进眾议院,而警方在国会正门前与33万名示威群眾衝突,一名东大女学生被压死,还有多人与黑帮、右翼团体衝突掛綵,400名学生受伤、200人被捕。美日安保条约依法自动生效,但女学生死亡被媒体大幅报导,民怨更深,岸信介在条约生效4天后下台。

这次的新安保法同样在反战声浪下推进到最后一关,抗议活动少见的学生面孔再次出现,唯力道显然温和很多。

报导指,刚获7个派系支持、不必选举直接连任自民党总裁的安倍,应不会因安保法下台,较大的考验是「安倍经济学」没发挥他拍胸脯保证的「经济正向循环」,消费税还要涨到10%,民眾可能会因荷包紧缩而用选票给执政党一个教训。

前一篇新闻泰军处分违禁智能手机条列学员惹非议
下一篇新闻怡保中秋文化庆典明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