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酱油是日常饮食中常用的酱料,但酱油是怎么製成的,恐怕不是每个人都懂,《东方日报》这次获得檳城恆利酱园允许,到这家经营50年的老字號瞭解製作酱油的过程。
恆利酱园从梅政兴的父亲年代开始创园,生產20多种酱料,最为人所熟悉的,就是他们的酱油。但要製作一瓶好的酱油,原来从选豆到烹煮,需要非常久的时间和功夫。
梅政兴说,恆利酱园的酱油是选用加拿大进口的有机黄豆发酵浸泡而成,这个过程需要4至6个月时间。
咸度掌握最关键
要製作酱油,第一步就是把黄豆煮熟,然后掺和麵粉搅拌在一起,放在架子上任它发酵两天,翻面再发酵两天,直到黄豆和面粉覆盖上一层灰黑色的霉菌。
发酵完成后,下一个步骤就是浸泡盐水。不要以为浸盐水很容易,梅政兴说,若把酱油擬人化,盐水可说是酱油的「血」,可见其重要性真的非一般。这盐水的咸度若掌握不好,可是会影响酱油的味道,甚至毁了整桶酱油。
在最初的年代,测量盐水咸度的方法是使用新鲜鸭蛋,將鸭蛋放到盐水內,鸭蛋下沉到只剩下约50仙大小的面积,就代表咸度適中了。
隨著时代变化,测量方式从鸭蛋进化成石子玻璃瓶,再进化到今天的测量计,只要將咸度控制在70度左右即可,省却了不少功夫。浸了约2週后,盐水开始变色,等待上6个月的时间,酱油就形成了。
头抽味纯比较贵
第一趟抽取出来的酱油,我们称之为头抽。头抽是品质最上等的酱油,一般上价钱卖得比较贵,味道也较纯。
抽完了头抽,同样的豆再浸7天,就可抽第二轮酱油,那是中等品质的酱油,然后再浸上7天,就可以抽第三轮的普通酱油,总共可抽3轮。
该酱园每个月生產约3吨的酱油,一桶的黄豆除了生產酱油,还可生產豆酱、甜酱及磨豆浆,用途甚广。
在酱油抽出后,不要以为这样就完成了,还要经过80度温度、人手从下到上一个方向一直熬煮5个小时,再加入一些调味料,冷却后装进瓶子,才能算上大功告成。
要生產一瓶酱油既耗时又耗力,像恆利酱园使用全人手製作的更是买少见少了,吃了这么多酱油都不知道,原来酱油的製作过程这么耗时,看来我们对食物成分及製作过程的了解,有待提升。
(报导:陈爱婷、 摄影:蔡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