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卡罗来纳州的阿达奇(Kendra Adachi)创办网站Lazy Genius Collective,专门为读者探讨令人生惧的话题,她现年40岁,经济状况还不错,但是童年省吃俭用的日子仍深印脑海。
阿达奇回忆童年说到,当时并不知道家里穷,只记得头几年全家人住在拖车里,母亲兼很多工作。
阿达奇说她小时候总感觉只要花钱买非必要的东西就觉得挥霍,例如度假去海滩,她和家人只会外食一次,当时出去吃一顿饭非常稀罕,即便外出用餐,从不点餐后甜点、也不点汽水等饮料。
如今阿达奇赚了足够的钱可尽情享受, 但因为从小在资金匮乏的家庭里长大,这样的成长经历至今仍束缚着她,对恣意挥霍感到内疚。
一直到长大成人后好多年,阿达奇才告诉自己外食时可点一份开胃菜,大概已经30岁了才不觉得放手享受是不负责任。
金融治疗师常在客户身上看到内疚、焦虑与消费支出之间紧密牵扯,即使非常富裕的人也会如此。金融谘询公司Centerpoint Advisors的关系发展总监阿格纽(Ashley Agnew)曾与百万富翁一起工作,他们在杂货店用销帐卡(debit card)领钱时会流汗。
专门研究金钱和行为关联性的临床医生克莱曼 (Amanda Clayman) 说,假如购买某些商品时感到内疚,很可能受到某时期的经验所影响。
克莱曼说,内疚感是为了遏制破坏性的行为;刚开始是身处那些情况时的合理习惯,但远离这些情境后,内疚便是挥之不去的情绪。例如,阿达奇家晚餐时绝不订购任何额外餐点,随着年龄增长,财务好转,但消费态度依旧不变。
阿格纽说,之所以如此,部份原因可能是许多人认为阶级是身分定位很大的一部分,假如青春期被认定是工人阶级,成年后即使进入不同阶级,只要购买成长过程买不起的东西,便可能经历认知失调。
阿格纽曾谘商过的一位女士继承30万美元却说自己一直是个穷人,过去的认定根深柢固。
阿格纽又说,自认穷困的人有时对有钱人产生反感,因此,一旦意识到自己已转变成一个有钱人反而可能迷失方向,甚至产生焦虑。
阿格纽说,关键在于如何在成人阶段超越童年记忆。不论罪恶感源自何处,总有办法克服。以下四种策略或许有帮助。
第一点,坦然跟自己谈钱
理财业者Breaking Cycles 执行长林顿(Nashira Lynton)说,一时间很难解释为什么内疚,这种内心感受在餐厅和朋友交谈、或在收银台付款时通常不会显现。
相对的,在试图入睡或放松时,这种焦虑可能慢慢蔓延,所以定期抽出时间自我探索花钱这件事是明智之举;林顿建议,找个日子自己静下心来想想焦虑背后的恐惧或感觉,压力可能源自不同原因,如果来自过去经历,可进一步想想究竟那些经历引发什么感受?
如果不想自言自语,可写日记,好比说写下:「好吧,钱,这是我的感受:我觉得内疚,我不想买开胃菜,因为我觉得快没钱了,我内疚,好像这不是我应得的。」
一旦点出产生某些感受的原因、以及内疚感来源,接着便可评估预算。
第二点,先考虑感受,再考量资金
在查看银行帐户前先反思感受,有助于将焦虑与金钱脱钩。林顿提醒,不要回避这些感受,帐户里的钱将显示是不是真如您所担心的那样超出预算。
第三点,为更大、尽情享受的购物计画准备预算
克莱曼说,寻求财务协助时,针对最感纠结的项目制订支出计画极具变革效果,应力求具体化,例如当月专门针对三件新衣服、或上美甲店一次各准备一笔预算。
如果对花掉所有可支配的钱感到焦虑,可从小处开始一步步来。
第四点,制订「金钱咒语」
把消极的自我对话变成积极的「金钱咒语」,对自己心里喊话。
林顿举例,如果花时间为所喜欢的物品或体验准备预算,可对自己说:「我很乐意把钱花在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事物上。」
也许内疚感源自于「比较」,例如一起长大的某人仍然财务吃紧、负担不起外出吃饭,即使您财力绰绰有余,仍会觉得不够格享受,林顿建议对自己心里喊话说:「我值得为自己点一道开胃菜。」
长期习惯很难说改就改,林顿说,要留时间适应心态转变、以及内心喊话,也许这次为自己点开胃菜,下次还要多喝一杯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