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诗巫23日讯)中国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郑一省指出,二战以后,随着印尼的华侨社会转变为华人社会,印尼华人社会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其突出的现象之一就是华人社团的在地化。
他说,在印尼的雅加达、棉兰、坤甸和山口洋等地区出现了类似的华人社团。所谓印尼华人社团的在地化,即印尼华人社团名称、功能的印尼化。
他说,与传统的华人社团不同的是,在地化的印尼华人社团不是以中国的原乡的地名,而是以印尼某地的地名作为其社团的名称。除了名称印尼化外,这类印尼华人社团的宗旨、功能等都与传统的社团有所区别。
华社团体以区县命名
他说,在地化的华人社团有许多类型。既有以印尼具体地区或县市名称命名的社团,也有以印尼的某些学校或地域的象征特征命名的社团。在地化的印尼华人社团虽然在印尼的许多地区都出现,但更多的是在印尼的雅加达,以及外岛地区。
他说,在地化印尼社团的建立,主要是发生在后苏哈托时期。这类社团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华人社会的某些特征,而更主要的是印尼华人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变迁的结果。
郑一省教授日前在此间,受邀为〈婆罗洲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讲时,这样表示。
他的讲题是:印尼华人社团的在地化初探。
这项活动是由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与中国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联合举办的。
印尼华团历曲折发展
他说,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人社会一样,印尼华人社团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从二战前的500多个,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2100多个。
他说,在苏哈托时期执政时期,印尼华人社团作为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受到打压,除以少数基金会为主的华人团体保留外,还残存一些姓氏(宗族)和慈善等社团。
他也说,1998年苏哈托下台后,印尼进入民主改革的转型阶段,而接任的哈比比政府解除了党禁,政治环境比以前宽松。从1999年10月瓦希德获当选总统,一直到梅加瓦蒂、苏西诺上台执政以来,各届政府实行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方针,为华人社团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空间,各地华人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
他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印尼的华人社团有700多个。 其中,以印尼某些地域或某些学校命名的华人社团不断产生,成为当代印尼华人社团的一个特殊现象。
他说,与传统的印尼华侨华人社团不同的是,在地化印尼华人社团主要是以当地的某区域的名称而建立的。从在地化印尼华人社团来看,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同乡会、校友会和基金会。
他说,这几种类型的在地化华人社团,既与传统华人社团有一些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郑一省教授指出,在当今世界,社团的国际性整合与环球化的趋势方兴未艾,成为主导当代海外华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潮流。
他说,与传统的华人社团一样,在地化的印尼华人也将社团的国际化视为一种维系地域文化认同,扩展自己的商业与社会网络的新机会。
互联网联系全球华人
他说,许多在地化的印尼华人社团,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建立了海内外的联系。或经常召开国际性的联谊会议,加强乡谊和同窗之谊,扩大关系网络。
他说,印尼华人社团的在地化,实际上是印尼华人多重认同或叠合性认同的充分体现。自二战后,特别是印尼苏哈托上台实施了对印尼华人的强制同化政策,再则随着印尼华人融入主流意识增强,已实现了从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的转变,印尼华人在地化程度加深,地域认同与文化认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郑教授也提到说,地域是一个广阔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人们生活的自然居所,还包涵发生在该地方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等。
他说,地域认同不单是对居住地的认同,更多的是以文化为载体附着在空间的一种意义认知,是一种归属感。
他说,地域认同是「一种心理地理学概念,是一种移民对地域的感知,这种感知不是空间本身的作用力的结果,是移民对地理空间的亲近力。这种亲近力是由于移民在一定空间中具有个体经历、亲人、生存机会、社会网络等归属感元素或者变量而对地理空间产生的一种感知」。
他说,由于印尼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加快,特别是对于生于此而长于此的印尼华人,对中国祖籍地的记忆或只是祖辈们的告诫,或只停留在他们的口头上,实质上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遥远或模糊的印象。
「因此那种以中国祖籍地为基础的旧式同乡会或宗亲会等组织在他们看来,其重要性便日趋下降了,而他们目前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的一草一木,才是他们向往的心仪之地。」
郑一省说,因移居历史、文化传统和族群构成的差异,以及散居地域明显差异性,印尼华人往往被贴上了爪哇华人、棉兰华人、坤甸华人、邦加华人等地域标签。
他说,这种受到在地属性分化的影响,华人为保护各自族群利益的「在地化」组织便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