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

Advertisement

如果说电影《一个也不能少》是基本办学精神,而《五个孩子的校长》是出于不亢不卑精神,那么,“一个学生的学校”就是坚持到底,一个也不放弃的模范校了。

雪州福隆港国民型华小目前只有1个学生,是全马最微型的华小。虽然只有1个学生,却又2个老师、1名校长、1个书记,夜里还有2名保安。看到报导的人除了表露“有趣”外,无不同声感叹:一、太浪费资源了,应该立即关闭;二、在这里执教鞭的,太快活了;三、又一所微型华小面临苟延残喘,谁来打救它?

我个人颇同情该校的老师和校长。我认为他们面对的是非一般的压力。说实在的,如果我是其中一名老师,我会感到揪心,或说--很不好意思。尤其当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在那样的学校执教时,我会质疑自己的能力,进而怀疑自己被放逐。其次,我对人们的好奇--关于我的薪水--几千零吉教导一个学生,我会脸红。

当然也不否认,有人对被调派到只有一个学生的学校执教没有多大的反应,也许他正暗喜着。我的一个执教鞭的老朋友就直言不讳,道:“被派到只有10多个学生的学校教书,先是闷到慌,然后就闲到死!”

想想,在只有10多位学生的学校执教,老师就会“闷到慌”、“闲到死”,那么在只有1个学生的学校执教,老师的心境又是怎样的?那可不仅仅是大材小用的问题,更关乎一个人的士气,恐怕全被磨光了。

再说那个唯一的学生,正如他自己说的,他并不想留在这间必须经过九曲十八弯山路的超微型学校读书,但是,因为他是个孩子,没有做主的权利。无疑的,尽管他在学习“集宠爱于一身”,但是他并不开心。他在学校的学习,既孤单又无奈。

站在学校立场,这学校为这个唯一的学生提供了方便;可站在这孩子的立场,因为这间学校的存在,他丧失了和其他同龄孩子竞争学习、出外见识的机会。

报导说:因为大家都搬走了,就只剩下这个学生。这么说来,这唯一的学生还是福隆港国民型华小的救星。如果没有他,也许这所学校就要关闭。换个角度看,如果不是福隆港国民型华小“一个也不放弃”的坚持,这唯一的学生也许就要辍学。

教人感慨的是,经过报章的特写报导,这学校像是成了华小的笑话,坊间的趣闻,而唯一的学生成了小丑。这一点,站在华教立场,五味杂陈,不是味道。

为福隆港国民型华小开一条出路吧!

捍卫华教,即便华小陷入苟延残喘命运,也要坚持到底,一个也不放弃。然而,维护华小声誉,不能为了保留她的存在,被指责霸?茅厕不拉屎,那同样有失尊严。

关闭意味着放弃。那么,迁校吧!忙于吵架的华教斗士们,看过来--迁校是大家所当关心的其中一桩。

前一篇新闻泡沬
下一篇新闻苏丹开斋节恩赐子民 奕县2258人领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