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家杰诺维思(Erica Chenoweth)于2011年发表比较非暴力抗争及暴力对抗的成功率,结果发现和平抗议成功率是暴力示威的两倍,更引伸出「3.5%定律」,即当超过总人口3.5%的民众参与抗议时,更容易获得警察或军队支持,也会带来重大的政治变革。
杰诺维思于2000年代中期在科罗拉多大学攻读博士时,本来也对非暴力手段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暴力冲突更有效的观点,抱持怀疑态度。她获邀参加由国际非暴力冲突中心(ICNC)举办的学术研究会,惊讶发现从没有深入比较非暴力抗议和暴力抗议的成功率,于是联同ICNC研究员史蒂芬(Maria Stephan),对自1900年至2006年间323宗暴力及非暴力运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她们集中研究以政变为目标的运动,并以运动踏入高峰期一年内实现目标作为成功的定义,但不能有外国军队介入。若果运动中出现爆炸、绑架、基建设施损毁或对他人财产构成损失等,则会视为暴力运动。杰诺维思于2011年初次发表研究结果,发现非暴力运动的成功率是武装抗争的两倍:53%的非暴力运动引来政治变革,武装运动成功率则只有26%。
杰诺维思认为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参与运动的人数,非暴力运动可以召集更多人参与,可严重扰乱正常的城市生活及社会运作,因此更容易成功。以1986年菲律宾人民力量运动为例,最高峰时有200万人参与,结果推翻马可斯政权;2003年乔治亚玫瑰革命,示威者手持鲜花包围议会大楼,在没有流血冲突下推翻总统谢瓦纳兹(Eduard Shevardnadze)。
杰诺维思说︰「集结力量对抗根深蒂固的政权或官员时,人数是非常重要,能够形成重大挑战和威胁。」她指如果有3.5%的民众积极参与,非暴力抗争就一定会成功,「如果一场运动最高峰时有3.5%民众参加,就不会失败」,并称之为「3.5%定律」。
她表示,抗议运动得到民众广泛支持,更容易获得警察或军队的支持,而政府正正倚靠军、警来维持秩序,「当他们看到参加人数众多,觉得大势已去,便不想与之为敌」。
杰诺维思说:「与暴力抗争相比,非暴力抗议的参与方式更多元化,而且不会将人置于危险环境,尤其参与人数众多时候更明显。非暴力抗争的方法也较多,民众比较容易找到直接参与的办法相互配合,最大程度造成干扰。」
但她强调非暴力抗争包含极大风险,也有不少失败个案,例如1989年北京天安门学运。而且抗争人数要达到3.5%参与率亦非易事,以英国为例,即要有230万人参与,相等于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人口的两倍;美国则需要1,100万人,比纽约市总人口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