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其平
本地平面媒体近来出现一个怪现象,几乎每天都出现几个相同政治人物的脸孔,并占据了大部分篇幅,他们不断各自表述大展个人秀,大逞个人英雄,更不时互相指责,互相漫骂,互挖臭脚,一来一往,互相爆料,各自精彩。有人说这比手指指,看沟看路的政治人物更胜一筹,但也有人说精彩不足,无聊透顶。
所谓“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讲多了总会有闪失,就会因为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最后引起不快,引发语言冲突,讲话其实也是一门艺术并从中勾划出一个人的品德操守,这就是为什么有“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之说。因此,就有人认为需要“话到唇边留半句”,许多事情避免一口咬定与一言道尽,必要留下余地,而且也避免言多必失。
现在的许多政治人物不知是否个人的修养不足,往往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最后不幸惹上官非;由于平日的谈吐没有分寸,往往也惹人诟病。人民已懂得分辩是非,并不似过去一切可由政治人物说了算,套用一句民间谚语“只要屁股一摇,可看出要大便或放屁”一目了然。
对于政治人物而言讲多就不如做多,因为讲再多讲再好都是无形的,就似一阵微风吹过,成为耳边风,消失无踪,但做多就不一样,因为做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是有形的。诚如已经退位的中国政府领导人朱熔基在退位后说,他不求民众对他歌功颂德,只求民众能说他在任期间曾经做过一点事,就已心满意足。想当年朱熔基总理在任期间肯定已为民众做过一点事,于内心才能对民众存有这种诉求,这也应是一般口水多过茶的政治人物的一个借镜,脚踏实地工作,认真地为民纾因,纵是没有每天上报人民也会感恩,是好是坏民众自然心里有数。
在这里请允许我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于多年前现任砂首长丹斯里阿迪南沙登仍是砂州内阁身任农业部长的年代,有一次官访砂州内陆长屋,当天长屋里的社区领袖包括乡区发展委员会成员等轮流上台演说,长篇大论一讲就讲到深夜,欲罢不能,千篇一律,甚至无关宏旨,早已令人昏昏欲睡。最后轮到部长上台致词时,仅说了一句话“我仅宣布拨款三万令吉供作提升长屋的基建用途”。此言一出引来阵阵掌声,过后官民集合也就告曲终人散,各人上床就寝。这个故事是不是印证了,“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之说,因此政治人物在平日里就无须讲得太多,实际的行动与认真工作最终能获佳评,很肯定的也会受到认同。
政治人物的讲太多又无实际行动,且无积极去协助纾解民生问题,看在人民群众眼里等于“打堂炮”无济于事,更不是可取。一般的政治人物均自行标榜为民服务,但于平日里作出多少服务,也应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