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美里25日讯)政治观察家蔡竹辉形容称,新经济政策是希盟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他说,经济事务部长阿兹敏日前指出,政府或将重新检讨具备争议的新经济政策。这番话赶在“百日新政”限期前夕出炉,予人的感觉是表面功夫多于实质承诺。部长在国人面前开了一张没有志明日期的支票,无非展示希盟政府决意铲除前朝余毒的诚意和决心。
希盟执政前,他说,在包括行动党在内的反对党阵营,新经济政策一直被视为是造成国阵政府腐败和破坏种族和谐的祸首。但令人困惑的是,这个反对党阵营长期挞伐的政策却没有明文写在希盟的60项承诺竞选宣言里,在希盟的共识中也未排入“恶法”之列。
他分析说道,新经济政策未列入希盟“恶法”之林,究其因乃希盟在选票考量下宁愿牺牲原则所达致的折衷产物。
“从一开始,在新经济政策废除与否的争议上,希盟各成员党之间所持的立场是严重对立的。”
他在文告中指出,行动党基于该政策存有种族歧视,不利国民团结而始终站稳反新经济政策的立场;至于单一种族色彩浓厚的公正、土团、诚信三党,由于牵涉自身族群经济地位敏感问题,并未附和行动党的节奏翩翩起舞。
稳固政权的万灵丹
蔡竹辉进一步分析道,希盟公、土、诚三党脑袋非常清醒,明了在竞选重要关头炒作关乎马来人利益的课题等同拿石头砸自己的脚,至于如此做法会否陷盟友行动党于不义,已不在他们纳入考虑的范畴。
“在所谓顾全大局的原则下,行动党长期所坚持的反新经济政策在希盟的‘妥协精神’ 下沦为‘没有课题的课题’,让行动党的支持者大失所望。”
诚然,他指称,并非所有马来人都受益于新经济政策,但在实行过程中由于官僚倒行逆施,政策的服务对象仅仅限于单一族群,它俨然成了马来人保护神的象征,在部分马来人心中享有神圣的地位。
基于这个缘故,新经济政策一直被国阵视为稳固政权的万灵丹,在1970年直至2010年的八次大选中屡试不爽,让国阵在大选中轻骑过关。
“公正、土团、诚信领导层大部分与国阵有深厚的渊源,哪会不知道新经济政策有着磁铁般的吸票能力,又怎会轻易放弃不用?”
话虽如此,但文告表示,新经济政策始终是前朝的产物,与希盟的改革议程矛盾重重,照单全收只会让人民认为新政府跑回旧政府老路,看不到明天的失落感不利于希盟长治久安的愿景。
蔡竹辉表示,对陷于大胆改革与原地踏步取舍困境中的希盟而言,新经济政策恰如中国三国时代的“鸡肋”典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