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6日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一在记者会的发言,偏重財经议题,虽然凸显李克强的財经专业,但也不免让外界產生,李克强会不会只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財经幕僚长」的联想。
Advertisement
李克强在担任中共辽寧省委书记时,用来衡量经济状况的耗电量、铁路货运量、银行放款额等3项指標,更被外媒称为「李克强指数」,建立他在中国內外为人熟悉的財经专业形象。
挟著这样的专业形象,加上同为「团派」背景的中共前总书记胡锦涛拔擢,李克强成为中共第5代领导人中的二號人物,可说专业及背景兼具,按理也应是中共领导权力的充分分享者。
不过,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2年来,一直谣传他权力旁落的消息。
去年,甚至传出他健康不佳,总理可能只会担任1届5年的消息,引人揣测。
2年来,上海自贸区、简政放权等政策,都是李克强的代表作。但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1年半的成效,还处於见仁见智的阶段。
至於简政放权,在今年的中国全国「两会」上,更遭地方官员质疑。
兼任全国人大代表的云南省楚雄州长李红民就说,简政放权后,州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反而增加,「下放的多,取消的少」,让基层「不堪重负」。且简政放权存在2个问题:一是法规修订落后,各地作法不统一;二是审批事项下放,基层缺乏专业人才接管。
这样的质疑见诸中国官媒,且未见刪节,又让外界对李克强的处境,產生联想。
一场总理记者会,有半数问题属於財经领域,也许是刻意操作,用来凸显李克强的財经专业、强化中共党內「专业分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