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锦松

Advertisement

独中统考的课题在大选前经常被关注,但在大选后又恢復常態,承认不承认已经无关重要。大选与统考似乎存在千丝万缕的关係。

华人社会总有一种情结,统考是一个象征,四十年来代表著华人社会在教育上的坚持而奠定华文教育发展的基石。

统考文凭的学术地位基本无需置疑,问题是等待国家承认却滯碍难行,政治因素远大于学术因素是主因。

1975年12月第一届独中统考的举行,標誌著华文独中突破万难,走自己的路,以抗拒政府打压。

民政党將在2月7日联同巫统宣传主任丹斯里安努亚慕沙,拜访董总探討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课题。对于这类新闻,华社看不出有太大的「兴奋」,毕竟这种政党的动作,看不出其重点,「秀场」多过「亮点」。

海外数百大学认可

独中统考的文凭价值,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已经获得海外上百所知名大学的认可,事实胜于雄辩,政府的是否承认本来无关紧要,但国家能够承认,肯定是「红利」,今天独中生的出路与升学不是问题,不能与40年前的困难重重相比擬。

董教总如果进行调查,或许可以瞭解到会有多少独中毕业生选择国立大学或將来有意从事公务员的意愿。当教育的多元开放成为世界的大趋势时,学术成就与学生表现才是决定其未来前途的关键。政府是否承认「一纸文凭」,只是寻求国家认同的「过场」,不承认並无碍他们的发展与出路。新加坡国立大学爭取优秀统考生的报读,是其具有远见的人才吸收计划,本国马来亚大学不接受而邻国新大接受统考生,去看看世界大学排名,难道马大会比新大强吗?

政府放任国际学校

独中的存在,是我国教育体制外的「怪胎」,对于国际学校,政府基本「放任」,其英语的媒介语不成为问题,但独中標榜的华文华语,却成为敏感的议题。华文教育与国家教育產生的「对立」,是政府骨子里「单元文化教育」在作祟,还是马来文主义的还魂,这里华社可以深思。

今天,討论承认独中统考的问题,离不开独中的马来文水平,歷史与地理是否符合国情。换言之,语文、歷史、地理是关键。

从技术层面而言,董总是否需要全面的更动其马来文、歷史、地理的教学內容与课程大纲,以便符合政府的「橄欖枝」要求。

另一个问题是独中如果全面根据政府的课纲,又要兼顾本身原定的课纲,学生是否能得心应手,还是最终「两头不到岸」。

董总在接待巫统领袖来访时,尽量避免太多「表面的客套」,而应有一种態度,展现独中课纲与政府课纲在同一个基础上的比较,如果缺乏这样精细的比对,任何的对话都將沦为「空洞的」与「不著边际的」政治谈话。

今天独中的课本与政府中学的课本在內容及教学上谁更领先?

2016年香港教育局课本委员会就提出其优质课程要求,强调全面均衡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技能,例如搜集资料、记忆、掌握重点、组织、综合、分析和创意等。其中在教与学的要点就涵盖:按学生的能力及成长需要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例如分析、评鉴和判断,而不仅是背诵和理解事实。

多设开放式的、不设既定答案的问题及提供进一步参考资料,以启发学生深入探究,批判和创新的思考。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例如鼓励学生从不同来源自行搜寻资料。发展学生的后设认知能力,让学生分析、检討和调控自己的思考过程,及策划自己行动。

提供学习策略,可在简介课本的指南或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建议。

政客喊话大选造势

独中的课本与考试与政府中学的课程与考试任何的对话必须建基于学术层面的辩论、置疑、纠正,也才能在彼此课程编撰的优劣上见真章,才能以理服人。

如果双方学术人员在这个基础上的討论都还没有踏出第一步,政治人物承认统考的「喊话」,只是在为大选造势?而號称承认统考「只有一里路」更像是在「忽悠」华人社会的「统考情结」罢了。

前一篇新闻行动党自我灭亡
下一篇新闻华人都不敢要副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