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网络变成了新闻传播的主流渠道,媒体的角色是否需要应时而变?面对点击率与良知的衝撞,媒体人应如何选择?究竟是媒体改变观眾思想,还是观眾需求左右媒体报导?电影版《导火新闻线》一一揭晓。
21世纪的香港媒体界,面临职业操守与新媒体转型的矛盾。是否需要改变报导原则,以迎合社会口味维持媒体销量,一直是摆在现代媒体面前的一大生存议题。
电影版《导火新闻线》试图在北来势力南下,香港新闻自由逐受威胁的当今社会,与人们一起探討香港媒体在生存危机与道义良知间的挣扎及抉择。
南非自由摄影师奇云凯特(Kevin Carter)在1993年拍下了著名的《飢饿的苏丹》:瘦如枯柴的女童俯身在地,奄奄一息,她身后等待著一只虎视眈眈的禿鹰。

描写快餐式信息空洞
这幅记录苏丹大飢荒的新闻摄影在1994年的纽约时报发表后,引起各国对苏丹內战的强烈关注,並为奇云拿下当年的普利兹奖;但同时,该相片也在世界范围內引发一场有关记者职业道德的舆论战。
究竟应该坚持职业操守拍下这张珍贵相片?还是放下相机救助危在旦夕的人命?这是在媒体界一直延续至今的议题。
在《导火新闻线》中,这张《飢饿的苏丹》作为导火线,將眾多人物与支线情节贯穿在同一主题。与当年奇云的处境异曲同工,影片中有令人反思的一幕:《囧报》竞爭对手《闪报》记者,为获取精彩新闻画面,眼见小孩身处险境仍按兵不动,静候拍摄时机。

这位「旁观者」渔翁得利的冷漠,直斥当下社会沉默的既得利益阶层。《囧报》记者挺身而出,不顾一切將孩子救下,代表香港的另一部分人。他们將利益摆在人性之后,还秉持著生之为人最基本的血性。
故事中,劫持者智叔身为电视台技工,除一技之专外身无长物,面对法制的缺陷无可奈何,曾一度流落街头为女儿喊冤,人们的冷漠如同雪上加霜。智叔曾百般恳求《囧报》记者辉爷报导他的故事,却因事件太孤立,没有「新闻点」而遭到拒绝。「要人留意,不如你去杀人放火啦?」没想到辉爷一句反映媒体现状的戏言,真引发智叔策划出一场孤注一掷的激战。
反观当下电子时代,发达的互联网不仅加速了媒体传播,更让人们习惯了信息快餐式的反哺,淹没在每日如烟似海的信息垃圾之中。于是,能否吸睛的「新闻点」成了专业记者们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取捨。「点击率」这个冰冷的数字,竟让媒体在现实面前屈膝;「够劲爆」成为社会新闻的標桿。在如此「功利」的媒体生態下,社会赖以获取信息的通道被选择性切断,大眾又以何为「兼听则明」的依据?

剧情简介:
《囧报》採访主任方凝(周家怡),高级记者乐嘉辉(王宗尧),和新晋摄影记者麦晓欣(杨淇)。3人意外遇上大案——C99电视檯灯光师智叔(吴孟达)突然引爆录影棚,劫持受访嘉宾及现场工作人员,要求午夜12时前面见特首,否则將炸毁整幢C99电视台大楼。看似极端的劫案背后究竟隱藏了什么秘密?媒体的报导又如何影响舆论並左右了案件的发展?
导演:
方俊华
演员:
周家怡、王宗尧、杨淇、姜文杰、吴孟达、方健仪、庄思敏、张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