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寳辉
新闻具备信息属性,必须致力于消除受眾的不確定性。因此,「內容为王」任何时候都会站得住脚,不管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没有公眾应知、欲知、未知的內容,就不可能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迟早会在新闻竞爭中败下阵来。
不过,新闻竞爭看起来是內容的竞爭,说到底还是记者的竞爭。新闻首先是由记者生產出来,然后才能传播给受眾。没有记者的创造性劳动,没有精明强干的记者队伍,「內容为王」终会沦为一句空话。
近些年,伴隨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公眾对信息的空前渴求,日趋蓬勃繁荣的新闻业对新闻人才求贤若渴。那么,什么样的记者是好记者呢?被誉为「报界奇 才」的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曾经提出过「四能」之说:新闻记者须有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
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隱,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划敘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態度,是谓能写。
当时大眾媒介只有报纸,不如现在媒介多样,因此黄远生的论述以报纸记者为对象,但对于记者的基本素质如思考能力、交际能力、新闻敏感与新闻製作等方面素质而言,即便在今天,仍然不失为一种极好的指南。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次新闻讲座,报告人是来自一线的新闻记者,其采写与製作的新闻作品曾经多次获得不同级別的奖项,个別作品也被编入了新闻院校的教科书。报告人提及记者一辈子的工作无非就是两种,发现新闻与製作新闻。而最重要的还是新闻发现,即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能將琐事製成新闻
对方提出发现新闻不是对突发事件的发现,因为那根本不需要发现——別说记者,就是普通公眾也能意识到,所以新闻发现更多针对的非事件新闻。通常情况 下,事实摆在那里,大多数人是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但优秀的记者却能够从无数琐碎的事实中把它「拎出来」,进而製作为新闻,让人心生惊喜,耳目一新或者恍然 大悟。这样的本领当然是任何一位记者所希望具有的。
报告人现身说法,以路边牌匾为例,说明上下班途中也可以发现新闻素材。那是一家信息咨询公司的门匾——信息咨询公司如今已屡见不鲜,但二十多年前还 是新生事物,尤其对市场经济而言,更是非常重要的表徵,经过查证相关资料与实地採访,后製作成为第一家信息咨询公司落户当地的报道,受到各方好评;又以十 数年前採访幼儿园孩童为例,说明在家中也可以发现新闻。原来报告人看到自己五六岁大的孩子学唱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当然那是爱情歌曲,敏锐感觉到儿童歌 曲过于匱乏,致使孩子都吟唱成人的歌曲,在失去应有的天真,而这却是不应该的。
当然,报告人也提到,在事件性新闻採访中发现不一般的事实,或者独具特色的事实,同样可以製作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原凤凰卫视记者閭丘露薇曾在 中国採访报道「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其博客中写到:「虽然没有提问的机会,但是记者会还是要去看的,因为坐在电视机前 面,看到的,只是镜头前面的一些东西。事实上,在记者会的现场,可以看到的东西很多,比如在点记者提问的时候,主持人如何向台下张望,相关的工作人员如何 打著手势、示意台上,轮到我身边这个记者了。还有,在翻译的时候,中央台的镜头总是会扫到台下,而这个时候看臺上的总理的表情,才是最有意思的。
设法佔据有利位置
再有,在记者会现场,马上可以听到周围记者的反应,对于某个提问的赞同,还是表现出不认同。当然,还可以看到大家如何各施其法佔位置。可以发现,那 些电视台的当家花旦,总是爱用各种方法,佔据最前面,最中心的位置,希望能够被『钦点』,而且这些位置也是出镜率最高的。」这之中的启示,就是记者时刻在 思考,时刻保持敏感,在完成必须的任务之外,常常可以有意外的或有意思的发现。
笔者的一位记者朋友,谈到过他参加各种会议的尤其是重要会议的习惯——会议宣佈结束並不马上离开,而是待到会议彻底散场之后。理由是可以看到会议之外的东西,比如发言者在去除了「偽装」之后,其实倒有更加真实的表现,更加人性的东西。
另外,有必要说明,有时候例常的、预定的事实没有发生同样可以成为新闻。在新闻课堂上,老师们常常会举例,曾有记者被安排去採访某某会议,因为某种原因,该会议未能如期举行,记者空手回去交差,结果遭到主编的训斥。
西方把新闻敏感形象称作「新闻鼻」(newsnose),貌似有更多天生成分。不能否认的是,新闻界有些知名人物,如同我们平时碰到有些「见面熟」 的人,他们的言谈习惯与亲和力確实有一定遗传成分。也因此,许多人自嘲没有那份天生的本事,学也不一定学得来。不过,抱著对新闻工作强烈的兴趣与坚持,也 可以后天锻炼习得,可能得不到十分,但只要能得六分,加上本身的勤奋与认真,保证良好完成工作大致就足够了。
无论如何,对于媒体还是公眾,好记者就是总能给人带来惊喜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