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庭河
本国公共领域,包括政府、政策的宗教化走势越来越「猛」,恐怕已是截然事实,如最近內阁又设立了一个以首相为首的特別委员会来推动「伊斯兰指 数」, 显然试图通过比较「定量」、「標准」、「普遍」的机制,致力强化几乎涵盖所有领域(教育、法律、政治、卫生、社会、文化、基建和环境)的「伊斯兰元素」。
遗 憾的是,如此影响重大的中央决策,竟然被部分中文媒体低调处理,有的更连照片一块也仅佔了不比一巴掌大多少的版位,因而没能引起坊间足够的警觉,遑论议论 (比之「连载」数日的「林宅案」,真的天差地別),更不见一向警惕性高、反应度快的眾时评家及时发言。时评家若是「社会的眼睛」,那这些眼睛,恐怕还真有 点「朦」了——若不是因种种原因而选择性「错视」的话。
惟令人感觉弔诡的是:若某党又祭出实行「伊斯兰国」、「伊斯兰法」之类的提案或宣示,立刻会被许多中文媒体大肆报道,各路时评人也勇于、急于发言,各种指责、怪罪、控诉、痛斥、警报、忠告等纷至沓来。
应关注掌权者行动
实际上,相对于各种由中央政府主持的宗教化政策和建制,这些提案或宣示往往「八字都还没一撇」,却被高度渲染为「洪水猛兽」。虽说不能否认后者的確相当具「威胁性」,但被媒体和民间低调「放过」的前者,才是真正的「煮蛙温水」。
人 们若对公共领域的愈发宗教化不以为然的话,诚应更关注掌权者的一举一动,而非被別有议程的政客及媒体转移视线,热热闹闹地去针对一些看似「即临」的宗教化 危机,却不知不觉中任各种宗教化建制,包括法规、政策、机构等「轻轻鬆鬆」地在当政者的支持或推动下诞生,接著日益壮大。
今天诸多关係宗教敏感或纠纷的法庭案件和一些「偏差」施政,细究起来,都涉及官方宗教单位、政令和作法,诚说明了官方宗教化的负面影响已极其彰然。
质言之,当下「依托」于各级政府的宗教机关,实已掌控越来越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乃国家及社会宗教化的真正推手和护法,然华社媒体和民间对其態度,若非一知半解,就是讳莫如深、战战兢兢,惟恐误触「禁区」、惹怒「威权」。
乃至,部分媒体还落力地配合一些政客把宗教化责任全盘聚焦、归咎于在野政党和非政府组织等,弱化了人们对真正宗教化格局、因素和势力的警觉性,这无疑更加误导民眾沦为水煮青蛙而犹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