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岁女孩江愷俐因羊膜带综合症(Amniotic Band Syndrome,ABS),一出生左手就畸形,手掌和手指都未发育完全。她的父母江文汉和郑小燕在电视新闻看见,国外有个全球性非政府团体「e- NABLE」利用3D打印机,义务为有需要者打印仿生手,上网搜寻资料后,决定为女儿申请一只左手。

江愷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入学前母亲为她申请残疾人士识別卡(OKUCard),她说:「我不要。为什么我是OKU?」,让郑小燕难过语塞。成长过 程中,虽不曾遭霸凌,但小孩的童言童语却让江愷俐意识到自己的不同而感到自卑。「之前要上幼儿园时,她很开心,但没去几天,就似乎不怎么快乐了。小朋友很 敢问,他们问:『她的手指是不是还没长出来?』,愷俐也会问我,为什么她和別人不一样。」
「e-NABLE」网站集合全球资源,收到申请后,会把请求发给最靠近申请人的志工,待打印和组装完成再交给受惠人。江愷俐在去年12月收到了一份 別具意义的圣诞礼物——「一只左手」,外形就像电影里超级英雄的机器手。送来这份礼物的,是来自柔佛峇株巴辖的杨智渊。他在2014年成为「e- NABLE」志工。

江愷俐目前仍在適应这只突然多出来的手,母亲郑小燕透露:「她会自己戴上,但发现无法拿比较重的东西后,就选择放弃。」针对这一点,杨智渊会在稍后 设计以牛皮製作手腕部分的仿生手,以解决使力时塑料压到肉的问题。这是杨智渊和江愷俐第二次见面,他答应赞助仿生手一直到对方成年。当然,隨著年龄增长, 必须不断改良重做,以应付日常需要。
这是杨智渊第三次给儿童製作仿生手,他说:「小孩会因为自己和別人不一样而自卑,但也会因为自己和別人不一样而自豪,所以我都跟他们说:『別人並不是带著异样眼光看你,而是对你投以羡慕的眼光』。」

46岁的杨智渊经营工业电子设计及维修生意,2012年为更快更轻易获取工业零件而组装了一台3D打印机,之后机缘巧合给没有手指的小孩做了仿生手。而今他致力在本地推广「e-NABLE」,突破重重困难,自费给肢体有缺陷的人送礼物。
2012年在朋友的提议下,杨智渊给一个小学二年级的男生打印和组装了仿生手;2014年,他正式加入「e-NABLE」。但这几年间,他都相当低 调,並没有大肆宣传,让更多人受惠,他说:「我也得为自己想,毕竟是自费打印,我也担心需求增加会负担不了。」生意所赚的钱用来维持生活,兴趣则用来支持 慈善工作,热爱摄影的他將售卖照片所得投入仿生手的製作。

如今能正式推广这项工作,主要是因为获得了知名成像与打印公司理光(Ricoh)的加入,把製作仿生手列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在第一阶段拨款1万令吉,这笔钱估计能製造66只仿生手。
杨智渊是去年理光举办的「Imangine 3D 打印比赛」个人组的冠军,理光知悉他义务为儿童做仿生手后,决定参与。
理光行销经理林芮妮形容杨智渊的住家:「是很普通的新村屋,很朴素或者可以说是很乱(笑),屋里堆满了一箱又一箱他工作需要的零件,但里面有一台麦金塔电脑(Macintosh),和週遭环境格格不入!当下我就明白他会把钱用在对的地方,而不是花在享受。」

曾被误为骗子
在与大企业合作前,杨智渊曾被人当成骗子和异想天开的傻子,他透露:「我在茶室看见一个孩子的手有缺陷,吃东西很困难,於是主动过去跟对方的家长说 可以为他製作仿生手,但对方防备心很重,我不想那个孩子错过机会,所以不放弃地请他的家长瀏览『e-NABLE』网站,结果那位妈妈不胜其扰,开口说: 『你这个骗子!』。」杨智渊当下很难堪,完全接不上话,说了一句对不起就「落荒而逃」。还有一次,他在茶室里,和朋友谈论仿生手组装的事,后座閒坐的安哥 都听在耳里,突然说了一句:「一直在讲骗鬼的东西。」
杨智渊说:「我不是伤心,只是很懊恼要如何解决不被信任的问题?我擅长解决问题,但这不是电子、不是科技,我不知道要怎样和人沟通,不知道该怎样让 他们相信我。」仿生手的设计是开源资源,开放让任何人下载使用,但这也存在问题,人人可取用意味著「有心人士」可轻易违背「e-NABLE」的原则,向受 惠人收取金钱回报。一直到去年,互联网巨头谷哥捐献了60万美元(约247万令吉)予该团体,情况才有所改善,「『e-NABLE』有了办公室,有正式的 职员,而我们志工的证书也已在准备中。」

享受拆解组装过程
「e-NABLE」由一名大学教授创办,把全世界的善心人士聚集在一起,当中包括医生、律师、物理治疗师、设计师、工程师、3D打印爱好者等,除了 为肢体残缺者量身订做,「e-NABLE」早前也大量製作各种大小的仿生手,带到被战爭蹂躪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国外,童军被號召参与组装工作,为较不幸的 人尽一份力。「e-NABLE」是一个结合全球善心和资源的平臺,软件设计师负责设计;医生提供医药意见﹔律师留意是否触犯条例等问题,3D打印爱好者如 杨智渊则负责打印和交付成品。
杨智渊毕业自电子工程系,在吉隆坡十余年后,回家乡创业。他说当初念学院时,相当失望,「我从小就拆家里的电器,累积了很多修理的经验,但到学院去 却又回到最基本的理论。毕业后去面试,经理问学歷又问经验,我其实统统没有,他就拿了个收音机给我修,想说应该会难倒我,但我当著他的面,把它给修好 了。」
回乡后,他主动到工业区接触工厂,协助他们改造机器和解决问题,把它发展为一个新產业。他热衷发明,喜欢动脑筋解决生活里的各种难题,「我对科技感 兴趣,希望能发明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解决週遭的问题。至於做公益,那是无心插柳,但现在看来,它不也是在解决问题?」他坦言:「很多时候,我享受的是过 程,而不是结果,就像我最近做了个很卖钱的扩音器,我享受的不是音乐,而是拆解和组装的过程。」

不再孤军作战
「e-NABLE」经常在网上交流,试图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激发出新点子。杨智渊认为受惠者也应该组织一个互助平臺,以相同遭遇为背景互相鼓励。 值得一提的是,他早前主动为停滯不前的中国「e-NABLE」进行翻译,协助他们与外界交流,同时知道了当地有个「折翼天使」的群组,共有5000多人, 其中有10%是医生和物理治疗师。
3D仿生手在本地仍是非常新的课题,杨智渊指,国外也曾有学生带仿生手到学校遭到老师责备,警告他不可再带「玩具」到学校,「那孩子的母亲生气又难 过,到学校去,跟老师说『那不是玩具,那是工具,代替我孩子的手。如果我请你明天不要带你的手出门,你能办到吗?』老师理解之后,尝试让校方和其他学生明 白;『e-NABLE』也致力办讲座会,推广3D仿生手。」只要理解,就能包容,这项活动的推广在本地尚算起步阶段,但至少杨智渊不再感到孤军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