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庭河
在網絡時代,由于大量訊息通過網絡傳播,加上定時上網者,即所謂「網民」人口不斷上升,所以社會開始關注各種網絡因素的影響是合理的。網絡科技打破了以往訊息,包括所謂「知識」被權勢者單方面掌控、操縱的狀態,基本上有利于民主化。
不過,誠如紙本媒介,網絡也難免被一些人濫用,如所謂「酸民」(hater)者,經常借之製造或散佈一些帶「負能量」(尤其「憎恨」)的訊息。
無論如何,紙媒上也並非沒有負能量訊息,有些甚至比網媒上的更惡劣,包括公然對民權理念、運動和人士的污蔑、恐嚇、抹黑等。
這些訊息一些是來自政客、官僚的粗糙發言,另一些是普通論者,乃至所謂「名筆」等相對「細膩」,但卻同樣「辣手」的議論。
他們有時還會對一些弱勢者如宗教少數教派、文教維權者、改教者、同性戀者、易裝癖者等毫不留情地猛烈抨擊,連帶自由主義、個體主義、世俗主義等有助于保護弱者的理念也一併妖魔化。
部分政客、官僚和論者一再把政治,乃至社會運動「種族化」,刻意營造特定族群搞對立、不感恩、製造麻煩的印象,也是活脫脫的憎恨言論,足以腐蝕社會和諧與安寧。
酸民不只是網民
另外,所謂「基督教國」、「基督教化」之類,莫名其妙地把一宗教合情合法的存在和發展惡意渲染成政治課題者,也是公然的歧視和憎恨。如此言論不時出現在一些紙媒上,偶爾還被刻意翻炒,意在掀起對特定群體的偏見,甚至仇恨心態,足可見所謂「酸民」,並非只是網民而已。
遺憾的是,至今為止,人們似乎只慣于把焦點鎖在網絡,包括一些論者,已淪于老調重彈地一再挑網絡的不是,頻頻呼籲受眾要清醒、理智、明辨之類。殊不知,同樣的態度對于紙媒恐怕也管用,畢竟紙媒上也有「酸民」。
紙媒管制更嚴厲
實際上,當權者對于紙媒的管制比網絡更嚴厲(不一定嚴謹),並不意味著紙媒上就不會有憎恨言論。因為一些紙媒或論者淪為權勢代理或跟班后,其憎恨言論或「准憎恨言論」是「欽定」的,大可公開傳播,甚至還被宣揚。
人們對紙媒上的「酸民」言論相對「心平氣和」,乃至「無感」,或因其人之中,不少是有權有勢者,所以有所忌憚?
其實,也許比憎恨更可怕的是:人們不會在紙媒上聽到部分人民,尤其政治和宗教弱勢者的聲音,因為在權勢之下,他們已經被遮蔽、屏障了,沒有任何紙媒敢于刊載他們的訊息。就因為這樣,網絡有時候反而是某種出路,甚至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