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5日讯)中国「人造太阳」EAST物理实验项目获重大突破,实现在国际上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在全新清洁能源的科研路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中国《新华社》报导,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指出,该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国际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在1月底的实验中,成功实现了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破纪录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衝等离子体放电,是重要的阶段性研究进展。
据透露,在本轮实验中,EAST团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问题,包括长脉衝等离子体磁位形的精確控制、全超导磁体安全运行技术、稳態有效的等离子体加热与电流驱动、实时的高时空分辨的先进物理诊断等,才得到此番结果。
专家指出,EAST的这一重大成果展示了该团队作为超导装置在较高参数下开展稳態实验研究的特长和能力,標誌著中国在稳態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报导介绍道,超高温长脉衝等离子体放电是未来聚变堆的基本运行模式。而目前,国际上只有欧盟和日本科学家曾获得最长为60秒的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EAST既定科学目標是实现1亿度1000秒的等离子体放电,但仍面临著眾多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挑战。
据悉,2007年成立的EAST,是由中国科学家独立设计建造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从设计到建设,整个项目的自研率在90%以上,取得了68项具有中国科学家自主知识產权的技术和成果,集中了超高温、超低温、超大电流、超强磁场和超高真空五个极限。
EAST近年取得的一系列实验成果,已成为国际上稳態磁约束聚变研究的重要实验平台,其科学目標是为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和中国未来独立设计建设运行核聚变堆奠定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
资料显示,美、法、中、日、俄、印等国曾於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了ITER计划,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为人类输送巨大的清洁能量。这一过程与太阳產生能量的过程类似,因此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也被俗称为「人造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