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货幣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去年11月底决定將人民幣纳入全球储备货幣篮子的时候,中国央行官员感到非常欣慰。其中一位官员说,有种完成使命的感觉。
IMF同意赋予人民幣和美元、日圆及英镑一样的储备货幣地位,这不仅符合中国作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的地位,也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標。
记者对10多名中国官员和央行顾问做了採访,在这些人看来,人民幣「入篮」也意味著,工作重心可以从提高人民幣的国际影响力,转向利用人民幣去刺激经济增长了。
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一些原本可以促进人民幣国际化的举措被搁置了,政府选择了一条凶险的道路:逐步引导人民幣贬值来提振出口。
这种策略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在上周袒露无疑,前週四是一个高潮,从股市到大宗商品的全球市场均因此受创。究其原因:中国央行引导人民幣走低的做法被投资者抓住了机会实施突袭,他们大量拋售人民幣,事实上与央行打响了一场由谁决定人民幣跌幅跌速的爭夺战。
严重影响其他市场
即使在前週四引导人民幣兑美元中间,价降至5年来最低水平后,中国央行也不得不再次开始购买人民幣,以防止这种跌势在全球交易员的参与下演化为崩溃。
交易员们表示,中国央行的举措让他们心力交瘁,对冲基金在中国境外市场对人民幣交易的押注高达5000万美元,如今都面临险境。
瑞银环球资產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in Singapore)泛亚洲固定收益主管佩罗特(Ashley Perrott)称,对每个人而言,在这个时候树立信心、建立头寸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短短5分钟內就可能一败涂地。
此事对其他市场的影响也很严重,投资者从两个方面对中国央行的举动作出解读:一是意味著中国经济的放缓程度,比许多人预期的更加剧烈,二是暗示出中国领导人並不擅长如何应对这个问题,鉴於中国政府在去年夏天的救市行动中表现糟糕,这种担忧捲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