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和声
美国央行联储局,经于在12月17日小幅加息使美利率升至0.25-0.50%间;这个升息动作,也引起了不少爭议,赞否皆有。其实当代经济的许多政策,均不易形成统一的意见,要等到意见较高度一致,就什么事都办不了。
就此次升息的正反方意见两论,反对者多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放缓,且许多主要经济体如欧盟,日本均在实行扩张性货幣政策的时候加息,在时机上是不成熟的。若担心通货膨胀会超过2%,也不妨等到通货膨涨到来后才加息也不迟,易言之,这次加息是具躁进之举。
进而言之,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加息与美元升值,还可能导致新兴市场出现加速撒资现象,使新兴市场特別是高度依靠大宗原產品的脆弱国家,出现经济危机。
若然这对美国也没有好处,实则,若美国真如预期中那样在明年再逐步每季升息到1.5%为止,太多美元回流到美国,也未必是好事,因为短期內,加息与美元升值会钝化美国出口,加大贸易赤字,中长期来看,也可能使泡沫再现。
儘管如此,联储局还是决定升息,视情况而定,如失业率、通膨率、消费增长率等数据而定,渐进地逐步升息,毕竟利率迟早得正常化,联储局也得让人相信 美国已摆脱2008-09的金融危机,进入了后危机时期。与此同时也可经由加息,强化財政界的信心,扫除疑虑,敢敢积极投资创业创造財富与就业机会。这 里,也有玩心理战术的含义,毕竟,信心与预期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经济学其实也是一门心理学。
沦为穷忙与新贫族
从另类的角度来看,利率正常化也有消减仇贫仇富的心理作用。因为,有日愈多的异议份子认为今日中央银行的货幣政策,特別是量化宽鬆是种劫贫济贫的可 恶工具,这个现象不仅出现在发达国,也出现在新兴市场如大马,如量宽的4兆美元虽在美国发出,可由于大家均急著减债,银行也需要有大量资金存在银库以壮 胆,避免发生挤提,使得量宽的钱並没有在美国產生预期刺激投资与生產性活动的效用,它日两国近零升率,使得有门路的投机家,把钱弄到新兴市场去兴风作浪, 炒高资產,特別是不能进出口房地產,让本来买得起房子的中產也要为望屋兴嘆一声,这种不道德的投机行为,是否受到千夫所指?
再说,把利率降到零,不但加剧了投机行为而非生產投资,还剥夺了受薪阶层,特別是靠养老金定存生活者的正当权利,使他们沦为「穷忙族」或「新贫族」。
这不但在道义上有亏,也损及经济的正常运作与增长,因为零利率也削弱了扩大中產的购买力与消费力,使他们无法正常消费而得节衣缩食,一方面是投机旺盛,有人赚了大把不义之財,他方面则是经济得不到正常发展,还损及了普罗大眾。
深层地看,在正常状况下,长期的低利率实际上正是致成金融危机的祸首。美国会发生资贷危机,祸首便是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低利率其实也常是低利率的, 因为,它使本应倒闭或转型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成了「殭尸企业」阻碍了「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新陈代谢进程。
政客不想得罪选民
其实,当初2008年美国出台量宽时,便有人认为,第一轮量宽里有其必要,之后的量宽是弊大于利。之所以,在金融危机时,最怕的是传染性的恐慌,这个恐慌若不在第一时间內平息便会造成杂乱的挤提,使整个金融体系崩溃。
只是,当央行注资入金融系统后,便应適可而止,也就是量宽的目的在于平息恐慌,而不是藉机刺激经济,因为,这只是以毒攻毒,为癮君子提供更强的毒 品,使得上癮者更难戒癮成为健康人。同理,长期靠扩张性货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不断刺激经济,而不进行根本的结构性改革,也只会把问题拖下去,而不是解决问 题。
只是,幸与不幸,当代经济自1971年以来已成了可以无中出钱的「纸幣经济」,这个法定纸幣,让政府与央行可適时开动印钞机应急,而不必进行与改革,这也是各国债台高筑的主因之一,毕竟搞政治的政客不想得罪选民也不想进行痛苦的改革,只要连续印钞就能混著过。
问题是,这是个有损「世代公正」的不当做法。后代將会埋怨前代何以那么自私自利,把一大债务留给他们,特別是在高龄少子代的社会,年青人少,老年人多,又如何还债?这明显是个计时炸弹。
约言之,无止尽的超低利率与赤字,不但会致成阶级斗爭,也会引发世代斗爭,利率正常化是个牵连甚广的课题,只是,幸与不幸,当代经济学的技术化,虽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新工具,这些新的政策工具也常被滥用为投机取巧的毒品。
为何没人预知会发生这场金融危机?答案之一便是太多金融创新。
伦敦《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学家马丁沃夫(Martin Wolf)在其新著《震撼与转移》(The Shiftand the Shocks)里则提到,自由化、全球化,高举债不当激励与金融创新,是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体系本身有著许多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