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弃纪录片导演的头衔,转行做「司机」,「多扶接送」执行长许佐夫几乎散近家財。他载著身障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不只去医院、还能出去玩。他有一个理想:將臺湾打造成无障碍的天堂。
许佐夫臺湾铭传管理学院大眾传播学系毕业,拥有12年影视节目与纪录片製作经歷。因为90岁的外婆不慎跌倒,但是因为没有身障手册(类似大马的残疾 人士识別卡),而不能使用復康巴士接送服务。他赫然发现臺湾的无障碍服务付之闕如,与其抱怨与等待,不如从自己开始做。2009年创立台湾第一家专业轮椅 接送服务公司「多扶接送」,將服务业的精神带入传统租车业里,发展出一般接送、医疗接送及无障碍旅游等三大商业模式。
「只以健康人为中心的社会,不是健康的社会」,为了实现理想中的社会,许佐夫不计成本投入。许佐夫在设备的採购上很肯花钱,像是轮椅升降、爬梯机等 设备,全部都从德国原装进口,平均一台车连设备成本,至少都两百万(26万令吉)起跳。许佐夫也面对了既有利益下「衝撞者」的挑战。回顾许佐夫刚创业之 初,他先买了两台小巴,专门在大台北地区从事医疗接送。因为服务非常好,口碑迅速传开后,他马上再添购3台车加入阵容,没想到麻烦跟著来了。
让同业者「眼红」无数被举报
在台湾,復康巴士向来以公办民营方式经营,拿政府补助,但规定只能载送持有身障手册者,而且不能跨县市接送。而多扶这家唯一民营业者的出现,虽然看 似与拿政府补助的业者不衝突,但原来业者私下接自费客早已见怪不怪。而且多扶还因为服务好,也开始抢食持有身障手册的市场,这时原有业者开始祭出防范手 段。
他们先是向主管机关检举,指多扶不符租车业者必须同时拥有10辆车才能开业的规定。许佐夫知道后,先再添购5辆车,结果又接到来函,要求必须一次添 购10辆新车。「我终於知道为什么这个市场一直没人进来了,」儘管许佐夫语气无奈,但他並没有因此被打倒。到处借贷,甚至瞒著家人把房屋拿去抵押贷款,他 几乎是散尽家產下才让同业「闭嘴」。

不让奶奶皱眉头
这一路上,许佐夫从没想过放弃,「我对服务很著迷,大家都觉得做身障服务要有爱心、有耐心、有细心,可是这些东西都很空泛,没有所谓的SOP(標准作业流程)。我们下去做了之后,就会有自己订SOP的那种成就感。」
许佐夫经常在客人的教育中学习,他经常跟车做客户满意度调查,有一次,他跟著一位同仁去看他的服务,一路上,和叫车的奶奶互动非常好,有说有笑,服 务都很到位。可是下车的时候,他看到这位奶奶的眉头皱了一下。「我千拜託万拜託,请她一定要跟我讲。结果她跟我说,因为司机找给她的钱,都皱巴巴的,她觉 得是不是上午去哪一家医院,载完哪位客人后找的钱,『感觉不舒服,』她说。」那时候许佐夫才惊觉,因为经常往返医院,所以客人会认为,在他们那里流通的钱 可能有病菌。
那天之后,「多扶接送」隨时准备有厚厚一叠新钞,SOP里面也规定,找给客户的钱一律都要是新钞。「因为我们服务的不是一般人,同理心会变得更重要。老人和身障人士很敏感,也很自卑,被摆臭脸会先检討自己,甚至影响日后的出门。」
创造无障碍服务
「多扶接送」被归类为社会企业,许佐夫强调,社会企业是没有退场机制的。「今天假设我们是开牛排馆或是卖牛肉麵,累了要休息,或是关掉收起来,这个 城市不会有人受到影响。可是今天多扶已经培养七千多名客户、家庭,我们培养了他们的使用习惯,我们带他们去洗肾、看病、出去玩,她们已经信任我们,如果今 天我觉得我累了、撑不下去决定收起来,他们怎么办?」。
许佐夫一直努力让「多扶接送」变得有价值,首要的就是不靠捐款,接著就是把服务价值拉高。「像別人觉得我们只是接送服务,后来他们发现多扶间接帮他 们解决了家庭纷爭。」2014年秋天他到臺湾大学分享,结束之后有个学生站起来,指著他说:「你不要讲那么多,其实你们多扶就是有钱人的帮佣!」全场鸦雀 无声,大家都以为许佐夫会很尷尬,可是他却说:「同学,你说对了!而且你如果这样讲,代表我做到了!」因为,当年他自己家遇到的困难正是,想要花钱都找不 到人来帮忙,而现在自己却创造了一个你愿意花钱,就有人可以服务你的无障碍服务。
他说:「我们计算出这个市场绝对不只200亿(26亿令吉),其实需求一直在那里,只是没有人在开发。问题出在两个点,第一、老人家跟身障朋友踏不 出来,因为有环境的障碍。第二、家属觉得既然坐轮椅那就待在家,不要出去,所以家属也要有开放的心胸。这两个都是我们正在努力突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