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诗巫14日讯)‘心灵大地震’讲座心理辅导师卢美莺表示,时常有许多人或事物,教导人们如何正面积极的看待人生、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丰富,活得精彩,但是从来没有人教导该如何面对死亡和分离,因为死亡太过突然又无声无息,让人总是避之不谈。

Advertisement

也是古晋金宝林专科医院心理辅导治疗师的她说,人对死亡的印象是非常负面的,尤其是中华民族,在过去传统文化与观念影响下,认为死亡是不吉祥的,也对死亡这个字眼非常忌讳,甚至没有勇气面对。

人无法直视自己死亡

她以中华著名的历史人物孔子为例,孔子对死亡是持着泰然自若的态度,从其‘未知生,焉知死’言语的诠释看来,孔子是回避谈论死的。而另一名赫赫有名历史人物,秦始皇也是惧怕死亡,甚至差遣500名童男童女寻找长生不老仙丹,为的是克服面对死亡的恐惧。

“人无法直视自己的死亡,如同直视太阳。所以,很多时候,人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面对死亡。”

卢美莺心理辅导师昨晚受邀为马来西亚癌症协会诗巫分会举办的‘心灵大地震’讲座主讲师进行演讲时,如此称。

她在讲座上也分享她与友人今年在尼泊尔登山之旅遇地震的经历,让她遇到的不止是地理上的地震,也是心灵上的一场大地震。

这些年,卢美莺因为照顾患失智症的母亲而有无形的压力,后期又面对荷尔蒙失调,感觉浑身不对劲的她,对自己彷佛是筋骨僵硬而有莫名的沮丧。就在此时,她想起了三年前的誓约,她给自己下了决心要重游尼泊尔。两个没有登山和远足经验的朋友也加入她的行列,展开一段奇妙但心灵福足的旅程。

与死神擦肩而过

惟半个月的尼泊尔之旅,带给她的震撼和改变是超乎自己的想像。卢美莺说,等待3人的是尼泊尔80年一遇的大地震,是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

就在她经历尼泊尔大地震时,自认本是紧张型的她,奇妙和微妙的是,她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没有受到惊吓,她们也不晓得地震情况的严重性,与外界断绝联系,相信导游之说,继续展开5天的步行之旅前进,最终成功登山。

“我们常觉得不够钱,不够时间,不够聪明,不够美丽,人生有太多的不足。大自然面前,教会我们要知足。”

面对死亡先想起亲人

此外,卢美莺也表示,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第一时间往往是先想起自己的亲人,而非财富或财产。

她也提及她本身过去曾面对的家庭问题,母女之间的代沟,以及母亲未完成的心愿,使得卢美莺自己也不得释怀,尽管她本身是一名心理辅导师。

某著名作家的一本著作《四件最重要的事》就提到,这世上最重要的4件事便是请原谅我、我原谅你、谢谢、我爱你。过去,不论是亲情或友情,卢美莺是爱在心口难开,死里逃生的经历,让她想起了这本书,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开始学习自然去表达。

“这些有些话语虽看似简单,但在传统华人家庭当中,却是非常难讲出口的,尤其是‘我爱你’。但只要你肯以其他心情或心态,向家人表达自己的心里话,或分享生命经历,心里必定能重新获得平静。”

多年陪伴和照顾年迈母亲,也帮助母亲作面对死亡的心理建设。此番和死亡擦肩而过,卢美莺不禁自问,倘若在地震中失去生命,自己是否已准备好,可以放下一切,和世界说再见?

尽管死亡可能会降临在自己的身上。对卢美莺而言,谈死亡无须忌讳,能坦然面对死亡,就会懂得过生活,让日子过得更有意义。

人间没有想像中残酷

“这是一场内心的地震,晃动了我曾经牢固和顽固的生命态度”。当卢美莺知道家人曾经联络大马驻尼泊尔大使馆,尽其所能找她只为确认她依然平安,她恍然明白─这就是爱。家人在内心是爱她的,同样的有很多人在关心和爱她。

渐渐地,她意识到,人间并没有想像中的残酷,还是挺温暖。回国后,她让身体释放一身的疲累,整理思绪也好好安静自己,再重新打开心房,修复和家人的关系。和同事、朋友相处,多了一份同理心。

面对尼泊尔大地震,卢美莺发现自己无法阅读地震的新闻,也不想看到地震的照片。

把焦虑化成力量

作为心理治疗师,她深知种种的反应来自于“创伤后压力症”, 阅历和经验也告诉她,必须试着去克服它,也把焦虑化成力量。为了消耗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她做了很多运动,包括骑脚车、用走路替代使用电梯,努力帮助自己找到纾解的出口。

她也与朋友和同事分享她在生命中这段奇特的经历,于是医院的食堂就成了卢美莺分享心情故事的场所。在互动中,她在分享,其实也在帮助她自己疗愈。

最后,卢美莺作出的总结是,人在面对死亡时才能领悟生命的意义。对一个曾经走在死亡边缘,‘施比受更有福’,会是生命重新出发路上,最深刻的体悟,让人更能谦和面对人生。

前一篇新闻郑尚魁:UPSR表现佳 二小膺第5进步学校
下一篇新闻邓光荣:传统节日 冬至吃汤圆象征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