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顏炳寿

Advertisement

外国朋友总礼貌的说,我们个个是语言天才。在社交场合,都能说上好几种语言。看看各源流学校唸书的小朋友们,都需要念三种语言。在华小唸书的马来小朋友还得学习宗教课的阿拉伯文、印度小朋友多会另学淡米尔文;这还不包括各族群区域性和籍贯性的方言。

在华裔社交群体里,不同语言应用的爭议性相对比较小。新生代大都不说方言;甚至早年常被攻訐嘲讽的「二毛子」,似乎也不再是话题。今天的青年朋友给 自己在职场上取个Robert和Joanne的名字,大家也不以为意。反正,取个洋名,也不会让你变成洋人。顏色笔脑袋的思考语言以英语为主,秘书也常嘆 说「老板,你又用英文文法写华文文章了。」但也没人能质疑我的族群身份。

大部分人在社交场合上,能用上什么语言和方言,都因人、时、场合而异,务求实效所需。语言成为沟通的工具和族群的身份象徵,该学好就学好;除非不让 你学和应用了,要不,也无需过分敏感。然而,当国內各族群把语言並置、比较各自语言应用的正当性、重要性和时宜性时,大家的毛髮都会竖然而立,神经末稍都 特別敏锐起来。

胡锦涛官访大马时,中文翻译闹的外交笑话,让諳中文者很不是味道;日前欢迎奥巴马英文祝词的错误应用,也让英文水平不错的国民觉得蒙羞。国內双语或 多语应用的文宣广告等,错误百出的也屡屡发生;最近不就又出现类似「剪刀沙拉」的餐单翻译失误的笑话吗?华裔在官方和正式场合,国语应用词不达意和闹笑话 的,更是层出不穷。

当然,能掌握越多的语言,都是一种额外的沟通和汲取知识学问的生活技能。从市场学来说,那可是有市场价值的才能。举个例子吧,若你的主要业务以中东 阿拉伯语系国家为主,而你的马来业务员毕业于华校,国英语表达能力优秀,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和诵读可兰经有倒背如流的特异功能,他是否应得到比小强小明更 好的薪水?

也正因如此,多年前当前首相建议各族群员工应该薪金同酬时,顏色笔就曾公开表示不认同。理由说白了只有一个,在私人企业界,老板们是不会傻到以肤色而不以技能绩效来支付薪酬的。

语言成政治工具

遗憾的是,我国各族群领袖和政治人物常把语言的应用当作是政治角力赛的工具。以砂州为例,砂首长主张州政府公函文件以双语进行,引来了一些国语应用捍卫者的抗议。同样的,英语教数理的改弦易辙,各族群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也有著严峻的分歧。

国民有责任把国语学好,这是华裔族群须努力之处。能操一口流利的国语,肯定百利而无一害。与此同时,马来族群各领域的精英和上层社会的工作与社交语 言,也多以英语为主;英语的广泛应用,实无原则性抗拒的理由。同样的,中文、阿拉伯文、淡米尔文等的学习和应用,也不该成为族群政治角力赛的祭品。

前一篇新闻巫统当权派先动手
下一篇新闻大马政治的理想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