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寳辉

Advertisement

大马近日再次爆出新一波华印裔是「外来者」的议论。儘管首相纳吉今年分別在民政党与国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华裔与印裔非「外来者」,但仍 然出现不同的声音,先有国家干训局总监以歷史之名声称「外来者」称呼有理,接著土著权威组织再插上一脚,放言不管喜欢与否,华印裔都是马来亚联合邦的「外 来者」。

平心而论,干训局总监与土权组织的言论並非全无道理。考诸史实,华印裔祖上確实大部分是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中国和印度迁入大马,如果没有贬 义在里边,这种称谓针对特定时期的华人与印度人基本上可以成立。但必须说明,如今世代的华印裔则是生於斯长於斯的大马公民,因此以「外来者」称呼今天的华 印裔,不仅是错误的,也是极不公平的。

同样,考诸史籍,马来人也是大马的「外来者」,自9世纪始从马来群岛——主要是爪哇、苏门答腊、苏拉威西、廖內——移民马来半岛。最早则来自居住在 苏门答腊占碑和巨港的马来由河岸,成书於17世纪的《马来纪年》提及,马六甲的君主们是巨港王子的后人。二战前尚有不少印尼人从当时的荷属东印度群岛移入 西马,尤其在30年代,更是大量从苏门答腊和爪哇移入。在这个意义上,「外来者」称谓若对华印裔成立,对马来人也应该成立。事实上,大马第一任首相东姑阿 都拉曼就曾公开如此声明。

不过,马来人自认为也被官方认定是马来半岛的土著,即所谓「土地之子」。而1957年马来亚独立前夕擬定的《联邦宪法》对此给予確认,並確保马来苏 丹地位,伊斯兰作为国家宗教,以及土著(马来人为主)特殊权益。作为社会契约,马来人同意非马来人(主要是华人与印度人)成为公民並放宽入籍条件。

大马宪法自相矛盾

其实,大马宪法含有自相矛盾內容,如一方面规定了「不得单以宗教、种族、血统或出生地为理由而对公民有所歧视」,亦即人人平等;却在另一方面规定了 保护马来人及土著的特殊权益,即维持「民族不平等」。很大程度上,大马是世界上唯一需要法律来保护多数群体(马来人)特权的国家,而非一般上是少数群体才 获得这种保护。难怪有论者称,单从宪法角度而言,大马是不讲民族平等的。显然,这种「在法律上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公民的局面」,已然暗含「主人」与「外来 者」的分別。

由此来看,「外来者」称谓背后有其现实逻辑,毕竟非土著与土著的宪法权利存在差异,而歷来政府政策同样是以双重標准对待国民,在社会各个领域把土著 与非土著都区分开来,一般上给予土著特殊照顾。在这种情况下,认为或称呼非土著为「外来者」,恐怕也只能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该称谓折射 出一种保守与自大的心態,称得上一种奠基於事实特权的话语霸权。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外来者」称谓对大马种族团结无益,对种族和解更是雪上加霜,尤其对华印裔而言,无异於揭开一道歷史的伤痕,扩大他们的现实失落,贬低他们的国家认同,结果只能是动摇大马国家与社会的根基。

举世皆知,大马是一个特徵鲜明的典型多元社会。多元恰恰是这个国家的优势,由於马来人、印度人、华人三大族群的代表性,诚如旅游宣传所言,大马是 「真正亚洲」的缩影。某种程度上,大马更是世界的一个缩影,匯聚了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等世界主要文明。理想而言,族群与文化的多元 诚应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而又活力充盈的社会形態,並进一步成为文明平等交融、社会和谐互助的全球典范。

可惜,大马同族群或群体缺乏普遍特质,加之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基本的尊重,各个族群具有不同的诉求,意见分散,更由於歷史累积的误解与別有用心的政客煽动,在社会舆论场中,甚至会有完全对立的观点出现。

2014年亚洲策略与领导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马社会在政治观点、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居民差异及种族族群四大方面出现分裂现象,其中种族族群的 分裂最为严重。毫无疑问,大马的困境正在於族群矛盾与分裂,而其根源在於族群不平等,在於土著与非土著的对立区分及相应的配套政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华印裔热爱这个国家,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他们的国家。他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只是公平与正义,以及「应有的尊重和承认」。

儘管华印裔为建设与开发大马付出巨大代价,三大族群合力建国爭取独立的史实確凿,华印裔本土出生与公民身份不容置疑,但仍然可以预见,未来一旦遇到 牵涉种族利益相关课题,「外来者」的议论必然会沉渣泛起。即便首相声明华印裔不是外来者,也只能说是暂时的精神安慰。因为对出言不逊者並不能真正加以处 罚,对土著与非土著的二元对立事实並无补救,对倾向於「土著(马来人)优先」的政策更不会轻易改变,如此声明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不治標也不能治本。

没人愿捅马蜂窝

很明显,这一切又基於大马一直以来的选举政治现实,人口数量庞大的马来人才是「造王者」,而华印裔只是特定情况下的关键少数,政策倾斜绝对关乎选 票,政策一般上当然保护乃至迎合马来人的特殊地位。而对於马来人来说,放弃土著特权与优先权意味著一种自我牺牲,紧抱土著地位则凭添一种可能失去的担忧甚 至恐惧。

事实上,马来政治精英大概也明知问题所在,但就是不愿意捅这个马蜂窝,於是习惯性三缄其口。更甚者,则是別有用心政客利用马来人的族群情绪,加剧他 们的不安与恐惧,让他们感到好像时刻处於华印裔的覬覦或威胁之中。加之由来已久的种族问题困扰,被煽动的马来人也许臆想没有保护就没有特权,没有特权就没 有地位,没有地位那么就被欺负被压迫,成为「渴死在池塘边的鸭子」,自然形成保守思想恐惧情绪的反弹与蔓延,结果不自觉中成为政客的工具和票仓。

幸运的是,时代在前进,民心在改变。开明的马来人已经意识到,「马来人需要的不是主人的地位,因为那其实正令整个马来民族蒙羞」;同时,自信的马来人也已经认识到,依靠政府的「枴杖」不能让土著民族贏得尊严,也不会让他们真正获得竞爭能力与內心幸福。

乐观来看,伴隨民主与人权意识普及,相信每个人包括马来人都会逐渐认识到,任何个人与族群的尊严与幸福是依赖平等、努力、诚信与互相尊重而得到,绝不是建立在对他人或者其他族群的威胁、侮辱、伤害乃至剥削之上。

革新思想,调整政策,对大马而言,已经时不我待。平等思想普及与民主制度完善,目的正是要体现包容与尊重差异,而非走向极端、偏见与压迫。这是世界 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能否顺势而为,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捨我其谁的勇气,改变大马的困境,短期而言促成实现「先进国」宏愿,长期而言开创万世太平基 业,考验大马决策层的胸怀、决心与智慧。解开貌似的死结,消除大马的困境,当今时代是挑战,更是契机。

前一篇新闻7旬老妇蜷缩后车厢 忧儿受罚求情:实在没位子坐
下一篇新闻公账会主席要找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