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檳城8日讯)「红衣人916集会」触发创作契机,大马青年导演李奕翰以戏剧作品《歧视》大胆针砭时弊,写出中马两地社会共同面对却鲜少直面挖掘、呈现的「歧视」议题。
此作品入选「第一届三星堆国际青年戏剧摇篮计划」,李奕翰在中国四川德阳村驻村创作,该作品击败58个来自中国和台湾的作品,荣获冠军。
《歧视》以在大马中文剧场鲜少使用的「记录剧场」手法呈现13个不同片段,探討中马两地的民眾对於歧视的定义和社会现象。
916集会成契机
李奕翰在接受《东方日报》电邮专访时指出,该剧剧本以「红衣人916集会」为引子,13个段落中加入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呈现「歧视」的內容,3段威尼斯商人各自代表大马各族群间的矛盾和互相压迫。
「內容也呈现了华、巫、印裔,3个族群间针对政策和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各自表述其族群的生活压力和对歧视的看法。」
李奕翰说,他创作上述作品的其中一个重要契机是红衣人集会,从该场让人不解的集会出发,从新经济政策、种族主义言论上发展,包括探討歧视与新经济政策的关联。
他说,这齣作品中书写出三大民族之间自身的恐惧,这些內容都是根据身边各民族朋友而创作出来。
不当仲裁者 观眾自行判断
李奕翰指出,这齣戏在四川演出时,是以一人分饰多角,3位演员至少扮演了4个角色以上,將多种的观点都放在舞台上。
他表示,由於本身不想当议题仲裁者,於是把各观点放在台上,让观眾去了解,並且最终做出判断,进而改变社会。
他提及,此作品拍摄计划只有21天,开始进行时,原是带著摄影师要到中国去访问村长和村民,希望可以多多瞭解中国內地对歧视的看法。
「可是经过德阳市时,市长告诉我说,不可以做相关的议题。內容必须小心处理,避免矛盾。」
他说,当时他和青年影像设计师陈俊嘉两人自问:「是否曾被人歧视?」在得到肯定答案后,用仅剩下的14天,把大马各族之间如何被人歧视通过作品呈现。
李奕翰说,纪录剧场的手法除了访问之外,亦会使用现存的资料,例如文献等,不会扭曲现实资料进行改造,但该手法允许当事人通过各种的观点来面对资料和议题。
「因此对我来说,纪录剧场都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创作途径和觉醒。」
他相信,以后纪录剧场会慢慢盛行,因为这种创作方式会给观眾带来一种新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