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文物局今天发布了三个水下考古的新发现。其中,南海西北陆坡一号和二号沉船遗址是首次在南海千米级海底发现的大型古代沉船遗址,它们位于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北礁之间,约深1500米。此外,威海湾内的三艘甲午战船”定远”、”来远”和”靖远”虽然没有找到完整的舰体,但在沉船地点发现了装满炮弹和水手姓名木牌的箱子。
据央视报道,2023年5月至6月和9月至10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及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以发现这两个沉船遗址。
考察结果显示,一号沉船遗址包括核心区、环形散落区和条形散落区,推测约在明正德年间沉没。核心区包括船体和大量堆叠整齐的陶瓷器、铁器等,长约37米,宽约11米。环形散落区和条形散落区由沉船上的物品构成,上部结构已经不存,大部分船体被掩埋覆盖,只有部分位置露出了隔舱板和底板。

二号沉船遗址位于一号遗址的东北约12里,包括核心区和散落区,年代约在明弘治年间。核心区包括大量整齐堆放的原木,长约21米,最宽处约8米。在核心区的原木堆积中发现了一根疑似船的构件。
一号沉船挖掘出了超过十万件古代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代表性的物件包括酱釉陶罐、珐华梅瓶、青花执壶、玉壶春瓶、红绿彩碗、盘、杯,青釉玉壶春瓶、青白釉盘、碗,白釉三足圆香炉、蓝釉高足碗、单色釉玉壶春瓶、扁壶,素三彩螺形壶、象形壶、鹤形壶,铁锅,铜盘和铜钱等。而二号沉船遗址发现了原木、少量陶瓷器、瓷器和蝾螺壳等。
一号船装载了大量用于外销的陶瓷器,而二号船则装载了从海外输入的木材。这代表着中国海上考古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了往返航行的古代商船,对于深入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7年以来,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威海湾北洋海军基地附近进行水下考古和档案研究,陆续发现了定远、靖远和来远三艘舰船。虽然这些舰船没有找到完整的舰体,但在现存的遗物中分布着散落的物品。
其中,靖远舰的中央部分发现了2箱完好的37毫米哈乞开司炮弹,舰首部分发现了1枚210毫米主炮开花弹,而来远舰上发现了两块带有”来远”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