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则关于中国兰州一名1岁半女童因扁桃腺炎就医最终脑萎缩的新闻引发了家长的不满。兰州医学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医院只需承担次要责任,这一结论令家人感到难以接受。家人批评说:“一个本来很健康的孩子,最后竟然这样了,医院仅承担次要责任?”
报道称,在2022年6月,一名1岁半的女童在兰州突然发高烧,温度达到38.5度。女童的爷爷奶奶带她前往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就医,医生最初诊断为扁桃腺发炎,建议住院治疗。女童的奶奶询问是否可以只吃药而不需要注射,但医生建议住院并注射,表示这样会更快康复。
女童的奶奶遵循医生建议,将女童办理住院手续。女童的奶奶回忆道,女童在打点滴时非常开心,两人还一起笑着说话。然而,在下午6点多点滴结束后,女童奶奶按照护理师的指示为女童测量腋温时,女童突然尖叫一声。护理师正在给女童封管,但女童再次尖叫,似乎是因为心跳骤停而昏迷。女童的奶奶赶紧按压女童的人中,但女童从那以后就没有再醒来。
女童在当晚被转移到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女童的状况有所好转,但仍然处于植物人状态。由于工作原因,女童的家人决定将她转诊到西安。2022年7月底,女童被送到西安儿童医院,根据医院当时的病历显示,女童被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脑萎缩”、“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女童的妈妈伤心地表示,经过一年的治疗,女儿依然不能说话,不能动。
女童的家人委托律师刘霄峰要求医院公正处理此事。刘霄峰在查阅病历后提出疑问,认为甘肃第三人民医院没有真实记录病情。他指出,医院的病例总结称女童因扁桃腺化脓和喉咙有痰而导致“异物吸入性窒息”并昏迷,但他质疑这种情况是否会导致孩子突然心跳停止。
女童的妈妈曾在部队担任卫生员,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她怀疑护理师可能在封管时错误地使用了药物。她解释说,在正常情况下,封管时会使用氯化钠,也就是俗称的生理食盐水。她认为,女儿突然尖叫肯定是因为极度不适或剧痛,但生理食盐水不会引起疼痛。
女童的妈妈还透露,她在女儿的病历上看到了“氯化钾”的字样,因此怀疑护理师可能错误地注射了氯化钾,而不是氯化钠。但女儿并没有缺钾问题,因此她不明白为何会使用氯化钾。
最终,专家鉴定组根据医患双方陈述和病历查阅,提出了三点分析:一是诊疗行为违反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制度;二是患者的损害后果与抢救存在因果关系;三是医务人员的诊疗不规范导致患儿产生了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最后的鉴定结论是:“本病例属于一级乙等医疗事故,医院承担次要责任。”
这一鉴定结果让女童的家人感到无法接受,他们对医院仅承担次要责任的结论感到不满。目前,女童的家人已向甘肃省医学会提出鉴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