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在用餐后不久感到突然想去排便,可能因此产生疑惑,是不是自己的消化系统有问题,或者可能是肠道出现了异常?台湾医师黄轩对此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现象虽然常见,但并非每个人都会经历,而“吃完饭就想上厕所”的情况通常与以下四大原因有关。他强调,如果伴随腹痛、恶心、粪便带有黏液且呈黑色恶臭,或者有排便时带血等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Advertisement

台湾重症科医师黄轩在其粉丝专页《黄轩医师 Dr. Ooi Hean》上发布了一篇文章,详细解析了这一现象。研究发现,通常人类在进食后的约12小时内会排出粪便,每天排便一次,尤其是早晨起床后排便是最理想的。然而,一些人可能会在进食后不久就产生排便的冲动,这通常与以下四大原因有关:

  1. 胃黏膜的反应:食物进入胃后,对胃黏膜产生刺激,从而导致人体释放某些物质,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进而引发排便冲动。例如,一种叫做“胃泌素”的物质会增加肠胃平滑肌的收缩频率,促进胃部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吸收并刺激肠道蠕动,从而引发排便。
  2. 排便习惯:排便的频率与个人的日常习惯有关。如果一个人习惯性地在用餐后立即上厕所,久而久之,身体会形成“习惯”,导致进食后产生“我要排便”的信号。
  3. 食物不耐受:由于个体差异,一些人可能对某些食物不耐受。例如,有些人可能对乳糖不耐受,喝牛奶后可能会引发腹泻;还有些人可能对高脂食物不耐受,摄入油腻食物后可能会感到不适;而对辣椒不耐受的人则可能在摄入辣椒后感到肠胃不适。
  4. 疾病影响:除了上述三点外,有时这种现象也可能是某些疾病所导致的,例如大肠激躁综合症、慢性胃炎、焦虑症、狂躁症等,这些神经过度活跃的疾病会导致进食后迅速产生排便冲动。

要改善“吃饱就拉”的情况,专家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调整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和调节心态。对于腹泻型患者,应避免食用生冷、坚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于便秘型患者,应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养成规律且良好的排便习惯可以减少许多肠胃问题。此外,如果长时间处于焦虑或烦恼状态,可能会导致肠道神经功能紊乱,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

黄轩强调,除非“吃饱就拉”现象是由病理性问题引起的,通常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改善。但如果发现排便伴随其他异常症状,例如恶心、腹胀、腹痛、粪便带有黏液且呈黑色恶臭,或者出现排便时带血,甚至便秘和腹泻交替存在,这时应该尽快就医。

前一篇新闻超市买鸡鱼不获环保袋气愤拒买 顾客怂恿“惩戒”超市引讨伐
下一篇新闻警捣破贩毒集团毒品仓库 捕1男起获65万冰毒海洛英